三国志11全人物赏析 No.41 北地枪王 张绣 真是三国第一靓仔的师兄吗

时间:2025-04-12 03:51:11

一、顺次考量

在写聊完上一轮三国时代的几大美女后,我本打算换一下口味聊聊御三家及群众势力的第三位武将,但见有网友对上一轮的邹氏——宛城之战的导火索很感兴趣,我决定趁热打铁,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宛城之变的另一位主角——传说中赵云的大师兄张绣

张绣画像

二、游戏中相关数据

(一)特技

张绣的特技和夏侯惇、马云禄、文丑等人相同为骑将,效果为“对比自己武力低的敌方部队施展骑兵战法成功时能够会心一击”,很不错的特技,适合与疾驰、猛者等相关特技组队达到1+1大于2的效果好像是在夏侯惇篇,我曾说过一嘴,参考其在评剧及地方戏曲中北地枪王的形象,张绣特技是不是和枪将更匹配呀(史料中宛城之战张绣曾率领骑兵抵御曹军,骑将也没毛病)。

(二)基础属性

五维之和为317,五维和他两位师弟张任385赵云409比可差远了。

统率80,宛城之战张绣贾诩计策,在曹操麻痹大意的情况下,巧妙做好偷袭准备,并在战前放火,扰乱曹军军心,随即突袭曹军中军大营,以少量损失获得战役的胜利,导致曹军损失数千人青州嫡系士兵。且在同年11月的二番战时,在刘表的援助下,和北方袁绍的虎视眈眈的情况下,曹操知难而退,体现了张绣的一定统军能力。

武力73,没有比史料中勇冠绣军胡车儿高就比较正常,这方面不如赵云不丢人。在苏州评话《三国》评书《东汉演义》以及小说《反三国演义》共同勾勒出一个生动的故事,张绣、张任在童渊(纯杜撰人物)处学习了“百鸟朝凤枪”(特点:招式华丽,枪影如百鸟齐飞,攻势凌厉),而赵云在这基础上加以精进,练成“七探蛇盘枪”(特点:以守为攻,枪势如灵蛇盘绕,伺机一击制敌),在刘备入蜀的雒城之战,赵云与张任同门大战,分别使出各自的枪法,最终张任不敌三国第一靓仔。参考此桥段,赵云武艺高于张任,张任约等于张绣。综上,作为赵云的同门师兄弟,武力73肯定给低了啊,是吧,要是让我设计,怎么也得加10呀。

本期互动问答来了:您还听过哪些关于张绣、张任、赵云同门的故事?可以简单讲讲吗?

智力60,不论史料还是文学作品,张绣均用贾诩之计,因此张绣未能展示出其本人的智略如何,我想怎么也比有好军师而不用的吕布等人智力高多了。

正Z 45。我觉得是给低了,张绣每次在听贾诩分析完,都能听从贾诩的谋划,特别是在最后的降曹决定,延长了其职业生涯(参与了南皮破袁谭之战),与曹操成为儿女亲家,寿终正寝,并一度是曹营中食邑最多的武将。『……复增邑凡二千户。是时天下户口减耗,十裁一在,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,而绣特多。

魅力59,可能来自《魏略》(民间私修史书,成书时间大约在曹魏末年至西晋初年曹丕的评价,曹丕多次和张绣会面后,怒斥张绣“为何杀害他的兄长后还能面不改色地见人?”君杀吾兄,何忍持面视人耶!』。张绣因而不安自尽。但《三国志》中未记载张绣死因。参考张绣之子张泉后来参与的邺城之变,张绣家族在曹操之后的时代可能过的并不如意。该事件我将在今后的篇目重点描写。

(三)兵种适性

枪兵C,戟兵C,弩兵B,骑兵S,兵器B,水军C,很遗憾百年朝凤枪的传人枪兵适性不是S

三国志11张绣基础面板

(四)性格情义

张绣在三国志11中性格设定为刚胆情义为普通野心稍高,对待汉室的态度为普通

(五)人物关系

亲爱武将:贾诩。

厌恶武将:无。

三、人物赏析

(一)三国志11游戏形象

游戏中,拥有二流的武力和统帅设定,外加实用性很强的骑将特技,是我非常喜欢的武将之一,综合评分四颗星。

(二)历史和文学作品形象

该说的上面都说了,到这没啥可说的了。再稍微补充点宛城之战的信息吧,下图为宛城之战示意图,少画了2条线,一是此战后,曹操仅率数十骑至舞阴(今河南泌阳),随后收拢残部退回许都,张绣也失去了宛城的控制权,撤至其叔父张济身亡的穰城(今河南邓州)。 另外,此战后曹操严明军纪,颁布《败军令》,强化对投降势力的控制。

宛城之战示意图,我用三国历史地图简要绘制的,我不像某度大厂似的,什么都加水印,用的到的网友请自取。

多说一句,河南真是一处遍地是历史的地方,我前年去过一次,由于时间原因,没有游历完全,有时间一定要再去的地方。这里,要替清明上河园打个CALL,比我去年去的和该园对标的另一著名景点规模大不少,内容也多一些。如果您时间紧,又特别想看古风建筑群,推荐去河南的清明上河园。(园子经营者看到能不能赏我俩钢镚,我免费给你做个宣传呢)

(三)影视剧及其他游戏形象

老版三国演义张绣剧照,

这位老艺术家眼熟吧,在《东周列国志》里饰演了杀掉去他家,给他赠送小帽子的齐王后,又咔咔杀史官一众兄弟的崔杼,在西游记里饰演了多位角色。另外一部剧,我记不起名字(印象里和我爸妈一起看的时候叫《三不管》啊,现在百度搜不到这部剧,可能我记错剧名了,当时我母亲特别喜欢这部剧,我印象挺深的,怀疑没有记错),这部剧的主要剧情我都忘了,印象最深的桥段就是这位老艺术家饰演的一位天津混混,和他人“文斗”,下了热油锅,令人触目惊心。